【信息时报】回忆温暖“医”瞬间,他们有很多话想说(节选)

2024-08-19

      他们没有超能力,却守护着万千生命,创造奇迹,迎来新生。

      “谢谢您,医生!”生病时得良医照护,很多病患都对医护心存感激。患者心中的好医生到底长什么样子?今天是第七个“中国医师节”,记者与多名患者及家属对话,请他们讲述就医故事,通过他们的描述,带大家走近这些好医生。

 

      “他给我们列清单帮助我们节省开支”

      医者: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刘钧澄

      “祝你生日快乐!”在100多名孩童的生日歌歌声中,66岁的刘钧澄教授微笑着接过孩子们送上的鲜花。刘钧澄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(以下简称“中山一院”)小儿外科主任医师,治愈的恶性实体瘤儿童患者不计其数,退休返聘后仍尽职尽责,用爱心、责任心救治肿瘤患儿。2019年,为了感谢他的付出,患者群里的家长决定在其生辰来临之际举办一场感恩会,共有384人参与。

      踏入古稀之年的刘钧澄已“退休”10年。日前,记者在中山一院看到了这位医者。他刚从手术台上下来,步履稳健,双鬓有些许银丝,面容和蔼慈祥,说话中气十足。退休返聘后,刘钧澄每周都会出两次门诊,安排两天手术日。不仅老患者“认定”他找他复诊,还有很多新患者慕名找他做手术,也有外地患儿家属远程咨询。“只要是‘冲’着我来的,我都会上手术台,高难度的手术我会担任主刀。有些手术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,我都是站在如果他们是我的亲友的小孩我会怎么建议的角度考虑,在脑海中反复验证,最终给出建议。”刘钧澄说。

      从甘肃来穗专程找刘钧澄复诊的患儿家属陈先生(化名)接受了记者的采访。谈及刘教授是一名怎样的医生,这名父亲激动地说:“我竟然遇到了这么好的医生,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!”

      据了解,2022年,陈先生当时9个月大的女儿被诊断为畸胎瘤,当地多家医院建议化疗。怕女儿受不住化疗,陈先生和妻子抱着女儿来广州“试一试”。“人生地不熟,打听着挂了一家三甲医院的儿科,科里的医生给我们推荐了刘教授。”陈先生说。

      按照联络地址,陈先生来到中山一院。“经护士指引,得知被患儿和家长团团围住的那名医生就是刘教授,我们就觉得找对人了。”陈先生回忆,刘钧澄看了他女儿的片子后,耐心地讲解,告诉他孩子可以直接做手术。同时,刘钧澄还列明接下来的一周要做哪些检查、什么时候住院,而且还关心他们的住宿安排,帮助他们节省开支。一周后,刘钧澄主动给他打来电话,安排其女住院手术。

      陈先生说,现在女儿的身体恢复得不错。8月中旬,他特意带孩子来广州看望刘钧澄。“两年过去了,感觉刘教授没有什么变化,还是那样温和幽默。”陈先生告诉记者,“希望这位伟大的医生身体健康,等孩子长大了,我会和她讲述这次经历,再带她来广州看看阿爷。”

      患儿和家属口中的这名“阿爷”今年70岁,当被问及“活跃”在临床一线辛不辛苦时,刘钧澄笑着说:“我不觉得特别辛苦,我能吃能睡,工作结束后躺下就能睡着。”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歇一歇?刘钧澄没有给自己设限,“我没有什么爱好,除了给病人看病以外,就是希望每天能打一小时的乒乓球。看到患者一个个好起来,我就很满足。只要我还能做医生,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。”

      行医大半生,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刘钧澄依然坚守岗位。除了对患者的挂念,希望能救更多的孩子以外,他还对后辈寄予厚望,“希望能够尽己之力,让更多年轻医生‘接上手’。”

 

      医者寄语

      “想要成为一名好医生,一定要热爱这份工作,练好扎实的基本功,将别人的经验教训变为自己成长的养分,不断提升自己,敢于挑战自己。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,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和他们沟通。”

 

image-20240819164518-1

 

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通讯员 梁嘉韵

报道链接:https://epaper.xxsb.com/html/content/2024-08/19/content_760762.html

报道日期:2024-08-19